在小学阶段什么叫代数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
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分别如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3、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代数几何是一个科目吗?
代数几何是数学学科当中的两个小分类。
因为数学是一类学科的统称,数学下面包含了很多学科.中学阶段学习的数学叫做初等数学,那么初中学习的数学就更简单了,只学习数学当中的代数和平面几何.
其实不止代数,几何.函数,数论,组合数学,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微积分,概率论等等.
你们现在学习的代数和几何其实也是最简单的.
几何又有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等
代数在高等数学里面又学习线性代数
函数还将学习复变函数
以上只是举个例
什么是代数思维?
代数思维的分析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数与运算的关系和结果的分析上。例如,利用“凑十法”计算“8加5等于几”的教学过程中,将5分成2和3,8和2相加是10,所以,8 5=13。这里反映的是加法的运算程序,属于算术思维;如果把8 5看成(8 2) (5-2),表明“某个加数增加一个数,另一个加数减少同一个数,和不变。”即“加上的与减去的刚好抵消,结果与原来相等。”这里隐含了数运算中的相等变换关系,并且具有概括性,是代数思维的反映。
代数思维的对象主要是代数式(变量)及其运算与变换,其思维方式是结构性的,某种程度上不依赖直观。例如,爸爸比小红大30岁,小红与爸爸年龄的关系是:小红的年龄 30=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那么“a 30”既可以表示小红与爸爸年龄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为爸爸的年龄。初学阶段,肯定会有学生认为“a 30”是一个式子,不是结果。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
代数思维的核心是“分析 概括”重在关系的符号化。这里的“符号”不单单指字母,还有其他的符号系统可以表示代数思维,如图形、手势、行为和节奏等。例如,a b=38,那么a b 4=?;□=○ ○,○=△ △ △,□=( )个△……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阶段都有代数思维的渗透。
一二年级,如20以内的加减法中,8 9=() 13,“()”既可以表示填写数的空位,也可以用来表示数。“=”表示的是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而不是从左到右的运算符号,因此从左右两边平衡的关系看,“()”里应该填“4”,即:8 9=(4) 13,“=”号左边是“8 9”,和为“17”;“=”号右边是“4 13”得数也是“17”,这样,“=”左右两边就是一种平衡关系。等号的平衡关系方程的核心思想。
三四年级,结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出现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结合数的运算教学出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以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乘法交换律a×bb×a;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Sv×t等。这些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进行了铺垫。
五六年级,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内容,比较集中地、系统地学习代数知识,运用代数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标志着小学生正式学习代数的开始。用字母表示数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概括了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在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中,已知数与未知数处于同等地位参与列式和运算,为研究并解决问题带来很大方便。
暑假的时候,有家长发信息问:“2x 3=9”计算过程是“2x 3-3=9-3”好呢,还是“2x=9-3”好?我回复“2x 3-3=9-3”比较好,因为用的是等式的性质,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而“2x=9-3”则是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种加减运算的关系来解的,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由于解方程的算术思路走不远,一到中学就被彻底抛弃,所以,为了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小学生也要培养代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