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引导孩子思考问题 怎样培养幼儿园孩子学会思考?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191 阅读

怎么引导孩子思考问题

怎样培养幼儿园孩子学会思考?

怎样培养幼儿园孩子学会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就要从小让孩子有思考的机会。
把属于孩子的,交还给孩子什么是属于孩子的?他能自己做到的事情,他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都是属于孩子的。把属于孩子的交还给孩子,把我们给孩子搭建的“安乐屋“拆掉,在保证孩子安全的范围内,给他最大的自由,让他自己去探索,是实践,去思考。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
3-4岁的孩子,能使用勺或筷自行用餐;能自主如厕;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图书和玩具放回原处。
4-5岁的孩子,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的孩子,能根据天气冷热增添衣物,能自己穿系鞋带的鞋子,能分门别类整理物品。
除了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孩子遇到问题,也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当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试着多问孩子几个问题,“你遇到了什么麻烦,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不可以试试这个办法……”通过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有些想法是荒谬的,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验证,寻找改进方案。
其实,父母之所以陷入“爱的陷阱”中,爱孩子固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爱自己。因为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对家长来说是更大的麻烦,孩子往往会做的乱七八糟,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我们必须相信,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孩子的自理能力、思考能力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前期的铺垫,是为了真正的“一劳永逸”。如果我们图一时省事,继续大包大揽,后续的麻烦事将一桩挨着一桩了。
让孩子学会等待让孩子学会等待,跟有些行为心理学家提倡的“哭声免疫法”完全是两回事,孩子饿了,孩子渴了,孩子害怕了,这些情景都不适合让孩子等待。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指出,让孩子学会等待,要从一些小事上着手。比如,孩子让你帮个小忙,取个玩具啊,帮忙堆个积木什么的,可以让孩子稍微的等待片刻。一两岁的孩子,让他等30秒到2分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等待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
等待,是一个很中性,却总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惊喜的词。孩子需要学会等待,等待父母的应答,等待适合的契机,等待才能让孩子明白,他不是宇宙的中心,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能力。学龄前的儿童,学习走路说话,学习如何和同伴交流;上学后,学习更是重中之重,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更高;工作后,学习各项实用的技能,学习解决更多的难题。因此,形成正确的学业自我概念,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学业自我概念,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己属于哪类学生。擅长艺术,擅长交际,擅长理科,擅长英语,这都是学业自我概念的描述。当然,不擅长数学,不擅长艺术,也是学业自我概念。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让孩子不只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
提到学业,就离不开考试,离不开分数,没人能一直一帆风顺,考试都得一百分,也行我们的孩子,考试成绩很一般。应该怎样让孩子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呢?
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明确具体的夸孩子的优势,而不是夸孩子“真棒”,“真聪明”。比如,“你数学学得很好,这种类型的题目一点都难不倒你。”“你这次英语测验很厉害啊,所有的单词都会了。”
当孩子成绩不好,犯了错误,需要批评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的谈论孩子的缺点,不上纲上线,不说智商之类的话。比如,“你这次数学考得不太理想,考试之前你对电子游戏太痴迷了,考试的题目你掌握得不好,我们现在把这些题目重新做一遍吧。”
通过就事论事的谈论学习和成绩,让孩子明白,分数,只能代表掌握了某些知识,不能说明你是聪明还是笨,成功还是失败,注重学习的过程,善于总结,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达琳医生采访了很多的老师、管理者和临床咨询师,在被问到“家长应该用什么方式促进孩子学习”时,他们给出的答案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孩子最不可或缺的技能和能力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的个性特征,同时他们也应该学会体恤他人和考虑后果。”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你不得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风雨时,你想做哪种类型的父母呢?是忐忑不安满脸担忧,孩子什么都不会,孩子还小,社会这么残酷,孩子怎么适应呢,最终,孩子果然无法适应社会,再一次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成为名副其实的巨婴;还是自信的跟孩子挥手道别,孩子已经羽翼丰满,具备了飞翔的能力,他可以任性的搏击蓝天,因为你已经教会了他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学会思考。

孩子遇到困难,该怎么引导?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人的智慧已然告诉我们: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把自己当做万能的,更见不得孩子被困难阻挠,于是事事包办,殊不知经历困难才是有利于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呢?
实际上,关于困难,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判断,困难程度也会因人而异。很多时候,有些小小的困难,其实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办到,但他们往往会求助爸爸妈妈,这时我们只需要一些鼓励的话让他们再努力一点,或者让他们再想想其他办法等。
但如果经由家长判断,孩子是不可能完成的困难,我们则可以给孩子说再三尝试,如果一定办不到再求助爸爸妈妈,然后一起去完成,父母一定不要直接帮着做,要孩子也一起参与跨过这个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当父母引导孩子时,一定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去做,而是采取侧面提点的方式,让孩子去思考、领悟你的想法。你可以引入一个孩子喜欢的故事来讲解,也可以打比喻说如果是爸爸妈妈,可能会先怎样怎样等等,方式方法很多,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