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孩子爱模仿
儿童模仿能力的发展会经历哪五个阶段?
儿童模仿能力的发展会经历哪五个阶段?
0-1岁 大肌肉活动能力阶段。
婴儿通过爬、翻、滚、抓、旋转、坐等大肌肉的活动,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开始对外部世界形成稳固的表象。婴儿的心理开始从混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过度。婴儿的这种爬、翻、滚的活动能力就是他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这个“学习能力”培养的机会和条件。有的家长深知这一“运动”的重要性,他们在家里的地面上铺上地毯,再把桌子腿、椅子腿用布包好,以免磕伤孩子,然后让孩子尽情爬玩。而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摔着、碰着,总是把孩子抱在身上,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不能正确掌握握笔姿势,书写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马马虎虎的现象。还会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技巧很差,经常碰伤自己或摔倒在地;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落后,在跳绳、打球方面显得很笨拙;在运动时经常有多余的动作,在精细动作方面落后,不能根据对象物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不会系鞋带、解钮扣,用不好筷子等。
2 , 2-4岁 感觉动作学习阶段。(幼儿园)
儿童的感觉动作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
当幼儿会坐、会走后,他们开始在动作的基础上形成感觉,并通过动作与感觉的配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身体运动。幼儿开始能够接丢物体、拍球、抛接球、坐滑梯、骑小三轮车、跳绳、跳远、跑步、玩积木、折纸、剪贴画、照图形绘画等,这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凭借触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等来认识事物,同时在感受事物时形成较为简单的判断。这就是感觉动作学习过程。
这时家长应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提高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要注意,使他们通过语言,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意义,掌握事物的名称,自己说出观察的内容,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好的教育是向儿童提供一个环境,让儿童在其中能够自己试验某些事情,并找到自己的答案。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多接触自然、社会,多接触生活,使他们通过对事物的积极活动来获得自己的知识。
儿童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内化而构造起来的,而不是大家所设想的通过教学而获得。儿童的逻辑智力或反省智力的根子,始终是深藏在儿童与周围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玩弄、操作、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感觉动作能力落
3 , 5-6岁知觉动作统合阶段。(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
儿童在大肌肉动作和感觉动作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开始形成丰富的知觉表象世界。当大人要求孩子做某种事情时,孩子不用先模仿大人的动作,而是通过手势、表情、语言,并根据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就可以完成这项活动。于是儿童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到了知觉动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视觉与听觉是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视觉方面:开始辨认有意义的事物,学会区分经验中的对象与背景,辨认相似图形中的不同部分,辨认点、线、面,并能记忆呈现的图形与文字。这时家长应给孩子多看儿童画报、画书,玩拼图游戏和迷宫游戏,到公园看各种动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等。
听觉方面:开始用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事物联系,辨别不同的发音并从中提取意义。儿童能够将听到的语言记在大脑中,按照这一指令去行动。这时家长应给孩子多讲故事。如“365夜”、“故事大王”、“格林童话”等,讲各种有趣的事,听各种优美的音乐,如果孩子喜欢可以学一种乐器。这也是培养孩子审美观、是非观、同情心等美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听知觉能力差的孩子,无法过滤环境中不重要的听觉刺激,所以常被不重要的或不相干的听觉刺激所干扰,导致注意力分散。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视觉与听觉总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看到或听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他们不会无动于衷,他们通过积极的看、积极的听,目的是行动。前面阶段,是以动作为主,动作诱发感觉、知觉,而在这个阶段,是以知觉为主,知觉统辖动作。他们将知觉经验如实画出来、如实说出来,他们这时有能力照着画、照着说,他们内部心理活动占据了优势,但动作仍然必不可少,这就是为什么叫知觉动作统合阶段。
这一阶段重点是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尤其是视觉和动作的统合能力。因为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文化课,开始培养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都直接依赖于视觉动作统合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分化为视觉型学习和听觉型学习。
视听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大脑将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进行正确处理,再指挥行动,如果这个信息处理过程出现问题,那么行动一定会出差错,看到的、听到的与做到的是两码事。例如,孩子在做数学运算时,时常忘记进位和错位,就是因为视觉记忆受到下一步计算的干扰;孩子将数字抄错、遗漏或左右颠倒,是由于视觉记忆、视觉分辨能力与视觉次序性记忆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在竖式计算中,将
4 , 7-9岁 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阶段(小学二三四年级)
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的视觉辨认与领会过程,文字与图形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点线组成,但又有区别,文字代表一定意义。阅读与图形辨认涉及到更高级的大脑过程,即领会、理解、提取语义的过程。阅读能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眼球运动、视觉速度、视觉辨别能力;二是符号转变成语义,即理解字词意义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孩子字词意义的训练,如字词联想训练,阅读策略的训练。这是孩子学习数学问题,理解抽象数学概念,领会应用题的基础。例如:1988年赵彤言成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年龄最小的博士研究生。父母为了提高她的阅读能力,开启知识的大门,一有空就带她去书店,买回一大堆书。她从两岁至七岁,五年先后看过一千五百多种书。一个对字词不善领会,阅读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真正领会数量概念,不能有效地抽象思维。如果发现孩子视觉动作统合能力低下而导致阅读困难,则要进行前一阶段的补救,即训练儿童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5 , 10-12岁 数学推理逻辑思维阶段。(小学五六年级)
这一阶段将培养发展孩子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数学不扎实,请家教补习数学,辅导时会做了,过后又不会了,个别家长甚至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记性不好,说自己的孩子忘性大。其实,这是由于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解题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解题的条件。有时孩子仅凭机械记忆,记住了解题步骤,但稍一变化便束手无策。
孩子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种能力是动作、感觉、知觉、阅读等诸项基本能力发展的积累,体现的是多种基本学习能力的积累效应。这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只有前几个阶段顺利发展后,这一阶段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具备。数学计算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它还取决于智商的高低。
这一阶段重点是发展儿童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训练数形关系、数量关系来进行。而数学的运算则可以通过将运算与动作相联系而传授给儿童。我们看到儿童在这一阶段所玩的一些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跳方块及各种棋类活动等,均对提高大脑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上述学习能力如果在各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落后或者发展不平衡,就容易导致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实质就是学习能力的缺损与失调。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从心理因素看,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因某些智力落后而引起的成绩差,这些儿童一般要去特殊学校接受专门教育;二是因不良家庭环境和情绪障碍及人格障碍所引起的成绩差,这些儿童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健康和家庭环境的改变;三是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学习障碍造成的,这些学生智力正常家庭也没有大的危机,主要是因为听、说、读、写、算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导致学习成绩差。
如今,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识字、绘画、钢琴等,可更为基础的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孩子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孩子上学后觉得学习不难。
三岁半的女孩在玩角色扮演时,总是扮演宝宝或者病人,怎么引导她扮演别的角色?
您好,谢邀。
如题中所述,女孩在玩角色扮演的时候,总是扮演宝宝或者病人,这对她来说就是在很明显的释放她有意义的信号或者讯息。
看起来对于这个女孩子来说,宝宝或者病人的角色对于她来说是更加倾向的选择,也许她在环境或者教养中习得了,只有生病或者作为一个弱者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所需要的爱和关心才是被许可的。
于是她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她所需要的关心和照顾,这个自然给到父母和照顾者一些讯息,是不是在某些方面父母过分的给到她这样的感觉,总是在她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才给予照顾,又或者家里有个比她更小的宝宝,而父母总是在照顾小宝宝,但告诉她说她长大了,要自己照顾自己,或者要让她让着小宝宝……最终导致只有三岁半也是个孩子的她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需要。
如何引导,不用引导,改变父母对待她的方式吧,自然而然她会因为感受到允许表达和充满的爱而做出不同的表达的。
更多讯息,欢迎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教子无忧网 ——专业帮助0-18岁孩子家长解决教育方面的困扰和焦虑
孩子在玩角色游戏扮演的时候总是喜欢扮演宝宝或者病人,也许这段时间孩子对两个角色比较感兴趣,或者因为生活经历对这两个角色比较熟悉,三岁的孩子喜欢重复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情,比如会经常让您讲同一个绘本很多次,或者听同一个故事很多遍。这是三岁的孩子都会有的特点。他会对自己有把握、熟悉的事情比较感兴趣,会不断的重复去做。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在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至于玩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玩的过程孩子的语音表达能力、模仿能力都在不断的增强。平时多带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让孩子多感受一些职业,当他了解的知识慢慢增多时候,也会让其他事物产生兴趣的。爸爸妈妈要给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时间。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