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ha怎么记
日语中的(哈)字字母为什么也读(哇)的读音?
日语中的(哈)字字母为什么也读(哇)的读音?
は(ha) 这个假名在是表示句子主体的,作为助词使用时才会发(wa)的读音。
是日语中的一个固定读音。
日语中は读wa还是ha?
は当介词使用的时候读wa 如: 私はXXXです 我是XXX。
其他情况读ha 如:おはよう 早上好
日语的送气音ka是不是相当于汉语咖?不送气音相当于汉语嘎?然后浊音ga是汉语没有的,类似英语ga?
话说我的其中一位日语老师(韩国人,不过他目前在日本国立大学的留学生中心给外国留学生教“日本语学和日本语教育学”,我想应该还是有一定权威的吧),他给我们比较过日语语音中和汉语和朝鲜语中不同的地方,我觉得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中的一部分:
外国人,特别是中韩两国的学生,经常分不出日语的清音和浊音;
日本人日常会话中没有中韩两国日语学习者那样有意识的将二者区分(关于此点个人保留意见);
日语中的清音和浊音不等于送气音和非送气音(阻断气流发音)。
他还举例说明了好多,但我没记住,下面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第3点:
日语的清浊发音时喉头都振动(这个地方我感觉自己解释的也不太好,比较不振动哪儿来的声音。但是我个人感觉喉头振动时,发声的位置更靠下靠后,各位意会吧。汉语也没学好我)。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对于田中这个人名(教材中总爱出现的常见人物),无数次的听成tanaga,实际上是tanaka。在别的一些场合也有听混清浊的情况。因此就产生了韩国老师讲的第2点,中韩两国学生在会话时,有意通过送气和阻断来区分清浊,结果没有发出标准的音。
这里结合我个人说汉语时的发音习惯说明下:比如说“克服”和“可是”的ke,仔细琢磨我自己的发音,发现我说克服的时候,似乎k的气流阻断开始的更早,而且声带振动发生的相对靠后,振动相对较强。但是声母k是个送气音,在wiki的音标表记里会写成kh(其中h小写成k的上标),一般情况下我为了省力气,大部分ke的字都会发成类似“可是”里的样子,即送气,弱化振动,振动发成到送气结束时。但是有些时候,比如说我要面对一大群人大声说话或者朗读时,我的ke会加强成”克服“里的效果。即ke可以偷懒送气,也可以强化成刚开始送气就阻断(ge的情况送气还没开始就阻断,喉头直接振动)。
以上是我总结我自己的汉语发音情况,下面回到日语:
韩国老师说日语其实没有送气音。好吧,其实我挺想反驳说はひふへほ是送气音的,但是仔细一琢磨,其实是我自己犯了第2点的错误,人日本人说ha行的时候真的是没发成送气音的(这句话下面会解释)。因此日语的清音其实也是喉头振动的,送气短暂到几乎没有,如果硬要说的话,和我发强化型“克服”的ke的发声模式很类似。这就是ha行中都是以h作为发音开始,但是日本人的ふhu听上去一点儿也不想“呼”而更像“夫”。因为他们的h发音刚开始摆出口型气流就不送了,而后紧跟着喉头就振动了(天啊,其实这是一瞬的事情,被我拆分的好像发音2秒以上一样)。而汉语里的声母h和f就是一对送气非送气音。
最后再举一例说明日本人不会发送气音(非所有日本人):以前打工的地方有个日本工友他接触的外国人比较多,经常给我秀各国外语,被我称为三国桑(其实他跟我显摆过中英韩,再加母语的日语,应该叫四国桑才对,三国叫顺口了,改不过来了,呵呵)。他说过“好吃”,但是chi发音无比别扭,我仔细观察发现他发chi的时候,唇及唇周边的肌群无比紧张,一直紧绷的发抖,形状固定。我告诉他放松,发音类似teach的ch。但这货英文的teach发的还蛮像回事,回到“吃”又不行了。(这个“好吃”还见过一次,在一个中华料理店里,老板娘闲着没事调教食客们说中文的好吃,那群日本人发音也和三国桑一样,但没注意过嘴型)现在我再想,也许三国的teach发音也不对,只不过我不是英语母语者,所以这其中细小的差别我未能注意罢了。
以上就是我对日语清浊音的一点总结,自己也没想到百科里回答一个问题竟然能码这么多字。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日语的ha行和sa行特别容易被咱们错解成送气音,但是还真不是,比如说すsu,有些教材的汉字注音是“思”而还有一些教材说是类似是“苏”,我个人听日人发音,确实介于这两个汉字注音之间而且更靠近“苏”,因此说“类似苏”是没有问题的。比较他摆出了u的嘴型,而不是发音咬舌或者舌抵齿的“θ i”。
看了半天,我才发现我原来根本就没有回答楼主的问题:楼主举得四例按照听上去的发音来说,楼主的理解(嘴型啊,汉字注音啊)没有问题,是正确的。但是注音ka不要发成kha(h小写为上标),上文已经解释了清浊与汉语送气非送气音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