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培养孩子爱整理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习惯?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来到公司,面对一天的任务,磨磨蹭蹭,迟迟不开工。一会儿看看新闻,一会儿喝杯热水……即便琐事已被一一做完,依然不愿开始。
是不是很像一个小孩儿?面对作业,呆坐书桌前,玩玩这个摸摸那个,就是进入不了状态。
同事之间聊一聊,异口同声:我是,我也是,一想到工作就头大,本能地抗拒。这是拖延症,妥妥地!
当时,我深以为意。
后来,读了一些书,了解到,这现象有拖延的成分,也有心理学上所说的“注意力残留”的关系。下面我就分两方面来讲一下。
1 基于拖延的应对策略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他说:拖延是对别人喊出不满的方式。
对呀,我不满,我不想工作。孩子不满,不想写作业。这很正常,任何人都是这样。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喜欢做复杂的工作,不喜欢思考,也不擅长思考。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说: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用来避免思考的。大脑通过记忆,利用经验来工作,而不是思考。
依靠记忆系统比思考系统靠谱得多,思考很难有结果,记忆里的事情好不好,很容易判断。这样特别省时省力。
大脑耗能占了身体总耗能的20%。如果遇事就思考,岂不是更耗能?
在远古时期,食物少,经常食不果腹。所以,能节能就节能,能不动就不动——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工作、写作业都是难搞、费神的事情,能推就推。
再不喜欢,也得做。既然大脑“畏难”,那就把任务搞得不那么难,给大脑设置一些陷阱,让我们跳进去。
于是引出1个方法:小步子原理。
我在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的书《了不起的我》中,看到这个方法。
他说,我们可以先走着,迈出一小步。当你跨出了最初这一步,接下来就会一步步走得越来越多。
樊登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画家,马上要交别人预定的作品了,却迟迟拖着不想画,且思绪纷乱,屋里一团糟。
于是,有人建议他先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画家觉得,这个不难,收拾就收拾。
当他开始收拾,一件件作品出来了。
看,迈出一小步,改变开始,一系列反应就来了。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微习惯》,这只是一个普通宅男写的书。但很畅销。
作者斯蒂芬·盖斯研究了各种习惯养成策略,发现微习惯最好使:减肥,不要说自己要每天锻炼2小时,那会把大脑吓住的。告诉自己,每天就做一个仰卧起坐便可。
而做一个,接着就可能做第二个。且容易坚持。按照这个方法,他减肥成功。这其实这就是小步子原理。
还有很多人追捧的分解任务法——把复杂的任务分成小块儿,一块块儿来做,这也是小步子原理。
我们要让孩子开始,尽快进入状态,不要说:快去把作业写完,那会把孩子吓住。
我们就告诉孩子,坐下来写下第一个字,算第一道题。大脑不觉得难,就容易开始,快速进入状态。
2 基于“注意力残留”的策略“注意力残留”是华盛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索菲·勒罗伊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我们切换任务后,前一项任务在注意力中留下的碎片。这些碎片会影响我们,让我们很难快速切换、且专注于下一项任务。(参考于《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一书)
当孩子放学回家,在外面玩了一会儿,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很难,即便大脑不拖延,“注意力残留”也令他们很难专注。写一会儿就开始各种摸索……
应对这种情况,有两个方法:
建立环境场这也是我在陈海贤老师《了不起的我》中学到的方法。
啥是建立环境场呢?简单来说就是给孩子建一个专门学习的小空间。
在这个小空间里只能学习,不能做其他事情,在这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这个场的力量就越强。
比如我们上学时的自习室,大家来到自习室,便会自然而然地被自习室的环境影响。
这其实就是在一个地方做一件事情久了,就产生了环境记忆。下次再来到这个地方,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你去做经常在这儿做的事。这一“无形的力量”就是在这里做事的习惯、记忆。
给孩子一个书房,一个书桌,哪怕是一个学习的小角落,只在这里学习,吃饭、玩游戏等其他事到其他地方去。
时间长了,当孩子坐在这里就知道自己要干啥了。
建立环境场,长期来看非常有助于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我就建了个“看书场”、“写作场”。一想到看书就会来到自己的看书小天地,效率很高。
来点儿“仪式感”《工作需要仪式感》这本书说,仪式感让工作更有效率。
当孩子要开始学习时,可以设计一些“小仪式”,让他们的大脑明白,做完这个仪式,要开始下一项任务了,提醒大脑跳出“注意力残留”。
事实上很多育儿、提升工作效率的书籍,都提到“仪式感”。教育专家沈祖云老师就建议设置一系列“仪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学习行为更顺畅。
《儿童大脑开窍指南》这本书中说,给孩子的行为设计一些“仪式”,当这些仪式开始,孩子就明白了该干啥了。也帮大脑快速聚拢资源,切换到下一任务中。
仪式感就像一种提醒,提醒大脑我们行为的边界到了,接下来该如何了。
由此,我们不仅在学习上可以给孩子设置仪式,还能在刷牙、停止游戏时、送去幼儿园时设计一些仪式,来帮助我们。
至于如何设计,家长自己跟孩子商量。
我给自己设计的是大声念叨:我要学习了,我要努力了,我今天要大干一场……喊完,我就精神十足“开干”(见笑了)。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简单总结一下:
学习难进入状态,一是大脑自带拖延气质;一是注意力残留效应的影响。根据这两个原因,我提供了三个方法:小步子原理、建立环境场和制造仪式感。相对于建立环境场,小步子原理和制造仪式感都是短期可以实现的。我个人和孩子也经常用这几个方法,效果挺好的。
强烈建议大家用仪式感来管理幼儿,他们没有时间观念,玩起来不知道收敛。仪式感特别能帮助他们切换,善用仪式感,父母就能少些催促,少些唠叨。
由此可见,育儿都是讲方法的。
最后我想引用绘本《尼古拉的三个问题》中的一句话来结尾:
记住,最重要的时刻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下;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你身边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助他们。
这句话提醒我们:当下、当下要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人要学会专注当下。
而迈出小步子、用仪式感切换状态,用“场的力量”影响自己,都是为了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任务、进入心流。
愿我们、我们的孩子都能该干啥干啥,深度体验当下,获得专注的快乐。
祝好,谢谢阅读。
小学家长应该怎样管理管理自己的小孩?
家长管理好孩子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你要了解一下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定孩子按时上下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孩子没有及时回家就要让孩子说明理由。
2、关注孩子的作业。看看孩子在家是怎样学习的,有没有做作业,做到几点,有没有什么反常行为。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跟老师沟通。
3、制定看电视的规矩,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时候看,看多长时间。严禁孩子玩儿游戏和玩手机。注意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很多孩子都是因为手机和游戏扼杀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这一点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绝对禁止孩子玩游戏和玩手机。
4、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培养好与孩子的感情。父母对孩子不能心急气躁,孩子没考好就批评训斥。考好了就给予重赏,把成绩与奖赏挂钩。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真心与孩子沟通。
管好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而应把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