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四个阶段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首先非常感谢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而当外部环境与支配儿童发展的内在本能相悖时,就会引起儿童心理的失调和畸变,其结果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当蝴蝶幼虫长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敏感期:在婴儿学会表达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导致了一种初步的心理结构产生,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表现。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也能找到,他们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外部秩序:儿童总是通过外部物体的秩序去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儿童有两重秩序感,一个是外部秩序,一个是内部秩序。幼小的儿童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秩序的热爱。他希望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井然,杂乱无序的环境会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来表达对杂乱无序的不满,这里有一个来自现实生活中婴儿的案例:
有位小女婴习惯于躺在一张有点倾斜的大床,床对面是一张铺有黄色台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来家做客,这位客人随手把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婴儿开始焦虑不安起来,她盯着这把伞开始哭泣。大人以为这个小女孩是想要这把伞,但当客人把阳伞拿给她时,她却把它推开了。阳伞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继续哭泣,不停地挣扎。最后,她的母亲把阳伞放在门外,她就平静下来了。她之所以焦虑不安的就因为那把阳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违反了这个小女孩需要记住的那些东西摆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对小孩儿来说东西总应该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自然已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让他可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儿童自己去适应环境。
内部定向:内部秩序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各个部分以及他们的相对位置,可称之为“内部定向”,也就是说,儿童天生有一种与他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有关的特殊敏感性。当原有的姿势和位置被打乱后,儿童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发脾气,甚至生病。请看如下案例:
一位保姆在离开她工作的家庭时,给她之前照顾的小孩儿找了一个能干的新保姆来代替她。这个新保姆以为这个工作很简单,但是她在给小孩儿洗澡时却遇到了麻烦。无论何时,只要这个新保姆一给小孩洗澡,这个小孩就变得不安和绝望。他不仅哭起来,还试图推开这个新保姆。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讨厌她。但当以前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小孩就变得安静了,很明显也喜欢洗澡了。于是,之前的这位保姆极具耐心解读儿童不完整的语言。这个小孩已经把新保姆当成坏人,可是为什么呢?因为新保姆用相反的动作给他洗澡的。于是,两位保姆比较了他们给小孩洗澡的方式,并发现了这个差异: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而第二位保姆则相反。
智力发展:之前有人认为为儿童的智力是慢慢地从外部发展起来的,像一只空瓶,有待填塞。诚然,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重要,而儿童的内在感知同样也很重要。儿童具有一个渐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几乎持续到五岁,帮助他从环境中获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惊人的能力。儿童开始时一无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像一个有生命的八爪鱼在慢慢舒张。
一个出生四个星期的婴儿,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亲和他叔叔同时出现在他面前。这两个人身高、长相都差不多,这个婴儿因此大吃一惊,害怕看到这两个人。他父亲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婴儿的恐惧呢?于是,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他俩就一直分开,一个左边,一个右边。这个婴儿转过头来看着一个,对他凝视一会儿就突然笑了起来。但后来,他突然又变得忧虑起来。他迅速地转过头看另一个人,只看了一会儿,他也对另一个人笑了。他重复把头左右转动了很多次,脸上交替出现忧虑和宽慰的表情,直到他终于意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正处于构建自己内部模式,并通过识别图像把他们固定在记忆中,并由此高兴和平静地进行着内部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断他。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初二是学生阶段的分水岭吗?家长该做哪些准备?
各位家长,初二的确是学生生涯的高危期,也是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分水岭”。有一句话大家都也许都听过,“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初二在初中学习中的特殊地位。把握好初二这个初中学习的特殊时期,才能够确保在初三,甚至上高中的学习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到了初二,就会出现不仅不爱学习,成绩下滑,而且老跟家长顶嘴,做事叛逆的现象。这段时期,由于心理的发展,他们对一些事情产生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反叛父母的想法,追求自己的个性,导致成绩下滑严重。叛逆期是很危险的,如果处理不好,不能顺利过度,有可能贻害孩子一生。
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升入初二以后,会有一些错误的观点,比如,家长会认为孩子经过初一一年,已经适应了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可以放任不管了。这样是不对的,很容易错过最佳时机,造成孩子学习下滑,甚至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初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学习思维还未转变。在小学阶段,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课程也没有那么多,在平时考试时,考双百人大有人在,一个班的平均分几乎都在90分以上。然而,到了初中,随着课程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平时考试能上90分就是好成绩了。初中的学生会发现,在小学时,上课听听课,回家按时做做作业,考试时成绩都不会差。但到了初中,这样就行不通了。主要是因为初中学习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形象思维”为主变成“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到了初中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来了。
二是因为初二是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学生到了初二,会变得比较暴躁,不想学习、不知道学来干什么。其实,开始厌学,表明他们已经开始思索学习的意义了。如果找不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那自然就不愿意再坚持下去,就会厌学。在低年级时,他们习惯依赖家长、老师,没有独立思考意识。从初二开始,就逐渐独立,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问爸妈,而是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该怎么办?于是就出现在学习上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学来有什么用?我以后到底想干嘛?找不到正确的答案,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偏差。
三是没有做好面临中考的准备。到了初二,特别是初二下半年,一般学校都开始提前准备中考了。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时,老师会一边上新课,一边准备第一轮复习。相对初一明显更忙了。再加上时不时的月考、期中考,复习时间就更少了,考不好的现象就很容易出现。经常考不好,学生的信心就会丧失,没有信心就很难学好了。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第一、引导孩子学会区分重点。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80%的精力都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再就是每门主科要有对应的一本课外辅导书,多做练习题是很重要的。
第二、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加强英语单词的背记,要有效利用白天课余时间,针对数学、物理进行题海战术,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也要留给语文部分时间,多读课外书,并养成摘记好文章和好语句的习惯,为作文写作提供素材和参考。
第三、提醒孩子充分利用上课听讲,不懂多问。能够根据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做到课堂笔记。遇到不懂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要主动请教老师,也要多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从而完善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效率。
第四、要督促孩子多做练习。要根据所学内容,多做相应的练习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最好选定一种适合自己的辅导资料,好的辅导资料对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注意准备一本错题集,把容易出错的题以及好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记录下来,并经常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结束语:初二阶段固然重要,但如果孩子和家长能够充分认清这个阶段的特点,做好思想和物资上的准备,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勤学多问、不断练习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并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