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995 阅读

阿德勒心理学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我们先对阿德勒的心理学特点进行解剖阿德勒的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何为“向上意志”,简单来说就是,追求优越,并想要做出一些行为来实现优越感。
如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这都是“向上意志”,也是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唯心主义的特点唯心主义有主观和客观之分:
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本原
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判别阿德勒的心理学强调的意志决定行为,与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相符。因此,我个人认为其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纯属个人推测,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探讨学习。

佛洛伊德与阿德勒什么关系?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都是西方有名的心理学家,但大部分人好像只了解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知道的就比较少。一般大学图书馆里比较多的也是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其实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比弗洛伊德心理学更有创造性和颠覆性。
阿德勒早期与弗洛伊德一起共事过,但是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根本分歧导致二人的关系最终破裂。弗洛伊德更注重事情的“因”,也就是说,他会习惯于从以前的事情中寻找潜意识的成因。
而阿德勒恰好相反,他认为,心理治疗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而是应该集中在对未来的认知上,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改变,行动起来就能改变,人可以主动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一味的寻找行为表现的原因,我们就会给自己的缺点编造谎言。
这种谎言看起来非常合理,这样就可以解释自己的性格缺点,如此便可以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在的我,而不去改变。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去改变,本质上是因为自己不想改变、害怕改变,于是才编出合理的理由。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努力方向刚好相反。弗洛伊德会寻找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阿德勒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佛家的禅师,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不受情绪支配,也不受以前的”因“支配。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改变,他就会改变,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借口?
他们两人的思维模式其实正代表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而且这两种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人类,直到今天。一种思维模式活在时间相中,一种思维模式活在当下的坐标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两位心理学家的思维差异,这里举一个例子。
假如有一个小孩,就叫小明吧。小明长到十六岁后慢慢出现了自闭、自恋的倾向,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意或者很少与其他人交往。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说这个小孩出了问题,因为他表现得越来越另类。
小明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他只是不愿意与人相处而已。但是小明的妈妈无法接受孩子的另类,假设她想到了弗洛伊德,她带着小明来到了弗洛伊德的办公室。通常情况下,弗洛伊德会在详细聊天互动的基础上开始寻找小孩子自闭的原因。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会倾向于认为,小明的自闭一定有原因,而且通常可以经过分析找到。一个人的人格表现,不能看其表面,人格的中心其实是背后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比表面的“显意识”更具有本质意义。
经过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小明的自闭行为,与他婴儿时期的成长有关系。小明在婴儿期的时候,由于她的母亲工作繁忙,无法很好地照料他,他的要求经常得不到满足,这种伤害给小明的潜意识种下了自闭的“基因”。
假设说小明的妈妈找的不是弗洛伊德,而是阿德勒。那么阿德勒会直接跟小明说:“其实你可以很幸福,你的不幸福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幸福!”
乍一听,这样的治疗方法很奇怪,甚至很荒谬。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阿德勒其实还是很有洞察力的。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条件的行动“。
我们可能在小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现在的不幸福,或者说不喜欢自己。但长大了以后,一个人就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而为什么很多人就是改变不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想改变!
为什么不想改变?这就需要与心理治疗的人聊天了,只有通过细节性的、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发现治疗者为什么不愿意改变。一旦他发现内心的这种”拒绝改变“意识,就可以尝试去改变,去行动而不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