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复调音乐主要包括哪三种
16世纪最主要的声乐体裁是?
16世纪最主要的声乐体裁是?
关于16世纪声乐音乐的特征和16世纪的器乐音乐的体裁
16世纪20年代以后西欧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在音乐领域中体现出来,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在各国兴起,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体裁获得发展。
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的利德、西班牙的维良西科这种复调音乐体裁形式、英国的琉特琴歌曲均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声乐体裁形式。
在意大利,出现了牧歌这种世俗音乐体裁形式。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是一种通谱体歌曲。
歌词多为单段,韵律自由,包括各种诗歌类型。歌词多为著名诗人的诗作,一般有较高的文学水准。
牧歌的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作曲家对歌词的处理不拘一格,音乐的织体和手法随着牧歌的发展越来越丰富。
罗勒、韦尔特、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等共同为牧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在意大利北方,特别是曼图亚和费拉拉宫廷流行一种名叫弗罗托拉的世俗多声部歌曲。故去的结构与诗歌密切结合,音乐一般为四声部,与佛兰德乐派复杂的对位相反,采用主调风格织体,主要旋律居于上声部,低音是和声基础,中间二声部起充实和声作用。许多弗罗托拉节奏生动,具有舞蹈歌曲的特点。可作四声部的无伴奏歌曲,亦可是由琉特琴等乐器伴奏的独唱,作曲家在为诗歌谱曲时,以弗罗托拉风格为主,同时糅进经文歌式的对位手法。其结果形成了一种通过复调得以生动化的主调音乐,法国尚松。
进入十六世纪以后,尚松逐渐摆脱了哥特式固定诗歌和隐喻手法的束缚,改用通俗明晰的诗歌做歌词佛兰德作曲家十分重视白哦先歌曲的内容,在采用各种复调写作技法的同时,与诗歌的句逗相适应,插入乐句短小和节奏生动的的段落,使之与对位织体形成对比,尚松的风格开始变得明快起来。
十六世纪中叶以后,法语尚松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越来越多的采用佛兰德乐派复杂的对位手
法:契尔氏追求文艺复兴的理想,严格按照古代诗歌音步写成的古风格律诗谱曲。
英国的康索尔特歌和牧歌。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室内器乐合奏体裁,康索尔特歌即由康索尔这种室内合奏伴奏的独唱或重唱。
德国的名歌手和里德名歌手是城市中的业余音乐家,继承中世纪恋诗歌手的传统,一直保持单声部的音乐风格。十六世纪的佛兰德的作曲家把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里德相结合,使里德成为一种新型的世俗声乐复调品种,有的采用模仿复调,但也有呈严格的和声织体。
十六世纪西班牙世俗歌曲的主要体裁是比良西科,歌词设计爱情、警句、政治、史实甚至宗教内容,音乐具有纯朴的民歌风格,但流行于宫廷的比良西科艺术性较强。比良西科的伴奏常常是一连串固定的和弦连接,这些固定的和弦序列,后来演变成帕萨梅佐和罗马内斯卡等器乐体裁中的著名低音主题。
16世纪在声乐体裁丰富起来的同时,器乐音乐也开始增多,并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出现了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利切卡尔、坎佐纳、变奏曲等体裁形式。
乐器方面,在欧洲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琉特琴在16世纪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弦乐器维奥尔琴已接近近代的提琴;管风琴有了很大的改进;古钢琴出现了羽管健琴、楔槌键琴两种不同的类型。
16世纪声乐、器乐领域的民族倾向的发展给欧洲音乐的面貌带来重要的变化,它打破了自15世纪以来法一佛兰德的泛欧洲性的音乐语言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使欧洲的音乐语言逐渐丰富起来。同时,这些新音乐体裁的世俗化倾向代表了16世纪开始涌动的世俗音乐的潮流,它们的发展和繁荣逐渐改变着欧洲音乐以宗教体裁为主的单调局面。这些新的趋势为欧洲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法国哥特风格音乐?
1163 年,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开始兴建,历史上最早的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随之形成。此乐派开创了早期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并将更早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的结构加以完善。
两种复调形式很简单,前者以世俗歌曲或者作曲家自创旋律为基础,加一个声部,后者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加一到三个声部。
圣母院乐派最重要人物是莱昂南(Leonin,约 1159 - 约 1201)和佩罗坦(Perotin,约 1160 - 1240),所作奥尔加农和孔杜克图斯,带有中世纪所特有的世俗味道,有些以钟铃或固定式管风琴做简单伴奏。
14 世纪初的音乐著述家,通常将包括圣母院乐派在内的 13 世纪复调风格称为“古艺术”,以此来与新时代复调风格相区别。
马肖(Machaut,约 1300 - 1377)是“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封建体制开始解体的变革时代,新的艺术观和美学概念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造就了其简朴而直率的风格。